<track id="553fl"><dfn id="553fl"><menuitem id="553fl"></menuitem></dfn></track><track id="553fl"></track>

      <em id="553fl"></em>

      <form id="553fl"></form>

      <strike id="553fl"><font id="553fl"></font></strike>
      <var id="553fl"></var>

      <span id="553fl"></span>

          在線客服 在線客服 微信掃一掃 官方微信掃一掃
          云端科技
          資訊中心
          Product technology
          17
          Nov
          2020

          從賽點到終局:在線教育能“燒”出未來嗎?

          發布者:云端科技 瀏覽:4847

          誰是今年最具有有發展前景的行業?從行業間各家媒體的種種討論來看,答案似乎都指向著這一行業,那便是在線教育。

          從年初的疫情開始,“在線教育”行業便被確定了大沖擊和大機遇并存的基調,其中一方面是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,大幅度提高了本行業的天花板——從“優化選擇”到“剛需”轉變,在線教育便徹底進入了“增量時代”;另一方面,隨著不斷有玩家入局,這場“排位戰”的名次被不斷打亂,線上行業(企業還是行業?)不斷加大投入便在這個被不斷“打亂”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行業共識。

          而到了2020年年底,“在線教育”似乎又迎來了“賽點”。

          11月9日,新東方在香港二次上市,首日股價漲幅便幾近15%,成為了目前單價最貴的港股;兩天后的“雙十一”,跟誰學傳出了正在醞釀收購樸新網校的消息、猿輔導則宣布完成G2輪10億元融資。

          然而,不斷加碼進場的并不局限于行業頭部的這幾家,從年初到年末,“大金主”便成群入場:

          從去年開始,幾家在線教育巨頭就曾在一個暑假里燒掉了40-50億的營銷費,少兒英語、少兒編程等教育巨頭的廣告不斷出現在各大綜藝節目和晚會中。這種趨勢也延續到了今年,3-5月,好未來營銷費用為2億多美元,網易有道則投入了4.5億。

          跟誰學創始人兼CEO陳向東在今年9月2日跟誰學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稱,據第三方估計,在線教育頭部10家機構僅僅7、8月的暑期市場投放量,可能超過100億元。

         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,這些數字顯然信息量十足:你可以將其理解為資本市場給予行業的信心,也可以理解為市場的需求太過龐大。

          不過值得細聊的地方也在這里。

          理論上,“教育”并不是什么陌生的消費場景,該場景擁有穩定的需求。在線教育則是線下教輔機構的延伸,在每個中國人學前到高中教育的學習經歷中,或多或少都有家教或教輔機構的參與,用時興的說法,這便是“K12”了。也就是說,從線下輔導到線上教育,民眾對“教育”的付費習慣一直都有,只不過是表現方式不同。再者“知識付費”和“終身學習”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時,線上教育涉及全科教育也是自然而然的。

          由此說來,在線教育的“知識付費+教育”模式,理應是一個成熟的市場了,應該自己學會賺錢了,而非是需要培養全新消費習慣的新領域。

          并且越接近賽點,馬太效應就越強。與其他已被大眾熟知的互聯網故事一樣,行業里僅剩的“寡頭”會共同進入奶與蜜的應許之地,而行業里名次稍微靠后的企業將會淪為岌岌無名者被淘汰出局,這樣的“故事”曾經發生在電商、共享單車、外賣和網約車行業,按照這樣的軌跡,類似的故事也大概率會發生在線教育行業。

          這其中顯然有更多的問題等待著我們去討論,比如為什么互聯網教育行業仍然在處于燒錢狀態?“燒錢”目前對于在線教育行業來說是必需的嗎?如果是,那么“燒錢”到底燒在哪里呢?


          在線教育,“實時燒錢”

          如果從企業高管們的點評來看“在線教育”行業發展的現狀,你很容易得到“并不樂觀”這個直觀感受。

          比如前新東方在線COO潘欣就曾在接受雪球的采訪中表示,在線教育行業里虧損是常態,整個行業都在虧損。

          第三方分析機構也佐證了這個說法。比如安信證券分析,由2019年的年報看來,在線教育公司行業普遍實現虧損(六家只有一家在盈利),僅有跟誰學實現盈利,新東方在線轉盈為虧,整體下滑超過170%,好未來凈虧730萬美元,流利說半年虧損1.55億元。

         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在線教育行業內的各個“玩家們”在虧損的同時,而這個行業沒有放慢高速增長的腳步。

          隨著移動化、網絡化、生活習慣+教育需求上升+技術更新迭代等大趨勢的來臨,不斷驅動著在線行業快速發展。根據中商產業研究發布的報告顯示:2012-2016年間,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??焖侔l展,從2012年697.8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853.4億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7.66%。

          QuestMobile數據也表明,中國在線教育用戶保持高速增長,月活躍用戶超過4.8億人,用戶對在線教育接受度不斷提高。底線城市教育需求旺盛,在線教育下沉市場紅利仍在,K12領域用戶規模最大,月活躍用戶達到2.19億人。

          終止大虧損和高增長并存的現狀,使得市場呈現出一種較為樂觀的狀態——畢竟這意味著“投入正在換取高回報”——而這種情緒也傳遞到了二級市場。

          由新東方拆分出的在線教育平臺“新東方在線”雖然在2020財年虧損了約7.58億港幣,但市場的持續追捧依然讓它在上市后股價持續走高,至今股價達到了招股價的1.7倍,雖然多次遭遇做空,但跟誰學的市值至今也還是漲了幾近5倍。

          在過去一個財年中,募集得來的大量資金很快就被再次投入了市場里。

         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,既然在線教育整體呈現“燒錢”趨勢,并且從回報比上來看“有一定的必要性”,那么值得思考的是,“錢都花在了哪里?”

          和所有教育行業一樣,在線教育的基石也是搭建在優秀師資資源的基礎上。各大在線教育平臺對名師的追逐和挖角,使得“百萬年薪”在講師的行業里也并不少見,有道精品課高中業務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過,“2019年公司K12主講老師中,45%以上的老師薪酬超過100萬,這個比例還在動態提升中”。

          其中,“清北名師”更是各大在線教育平臺爭搶的對象。跟誰學及旗下高途課堂不乏年薪千萬的高年資名師,這在行業里也并不是秘密。

          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在線教育行業里,為了凸顯平臺競爭力,對師資力量不斷“加碼”(例如跟誰學的高途課堂采用“名師授課+雙師輔導”的在線直播雙師模式成本)更是加重了平臺的運營成本。

          2014年,彼時還沒什么競爭對手的新東方就面臨過名師出走的困境,幾十位校長級別的高管出走,幾百名名師的出走,他們在離開新東方后,有的創立了在線教育公司與新東方直接展開競爭,有的則跳槽去了競爭對手和老東家正面交鋒。在那時候,媒體都形容,“新東方像是一頭大象,轉身困難”。

          獲客成本高漲,也是營銷費用大增的原因之一。安信證券數據表明,在線教育公司的營銷費用都趨于40-50%區間,而資本涌入后,各家的推廣似乎也形成了某種“內卷”的狀況,據晚點報道,各家在線教育公司都加大了營銷費用,市場平均獲客成本被抬高。2019年暑期K12在線大班課49元課獲客成本為200-300元,今年已經漲到600-700元。

          子彈財經也稱,“低價課”的獲客成本有明顯提升?!叭ツ晔钇贙12在線教育公司在抖音投放低價課的成本為160元,到了今年暑期,這一數字就達到了200元,增幅為25%?!?/span>

          這意味著在形成規?;挠脩羧?、形成良性的產業生態循環之前,“營銷”將成為在線教育行業最穩定的一項支出。

        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“新課程開發”上的投入,用“不設上限”來形容最為恰當。

          簡單來說,隨著行業分工的豐富、社會需求的增加,人們對于工作技能的要求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、也越來越精準,人們一方面萌生了強烈的“職業再教育”需求,但搭建系統且有效的教學體系顯然并不是一件能夠“立等可取”的事,大概率將重走“師資”到“軟件”再到“營銷”這一條新路。

          或許就像我們在《誰在付費學“營銷”?》一文里寫的那樣,“一旦‘新課程開發’的投入不到位,那就很可能成為一次次需要“行業”與“用戶”共同承擔的試錯成本”。這里可能產生的問題就更難以想象了。


          在線教育,下半場開始

          通過對在線教育行業的現狀復盤,實際上我們不難得到這樣一個判斷:

          在線教育行業并非依然停留在從0到1的初級階段,漫長而線性的積累搭建出可觀的規模,行業接下去要比拼的不再局限于交互模式、教學內容,或是硬件上的教學工具和教學軟件設計還要考驗資金規模、運營效率和組織架構。

          并且可以預見的是,這個“1到100”的過程并不是穩定的,變量正在不斷增加。

          僅僅是投入不夠堅決這一項,就曾經在K12行業里淘汰過很多玩家,在少兒一對一英語這條賽道上除了vipkid,早期也做過行業前幾名的噠噠英語、gogokid、TutorABC和iTutorGroud等逐一被收購,日漸沉寂。在行業里殺出一條血路來的VIPKID抗住了“虧損大戶”的壓力,曾經七年時間里融資超過了10億美元,單是戰事正酣的2018年前十個月里就凈虧損超過22億元。

          而當討論到抓緊時機和策略的重要性時,2015年的“外賣大戰”里有一個相當戲劇化的轉折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。

          百度外賣曾經憑借定位獨特的優勢,在白領市場的占有率排名第一,兩輪融資后估值達到24億美元。在美團、餓了么和百度外賣戰況膠著的春節檔,百度外賣打溫情牌,主動給騎手放假回老家而被視為由盛轉衰的重要關鍵點。假期結束后,百度外賣出現增長停滯的狀況,然后就沒有然后了。

          從某種程度說,因為滴滴一統江湖,美團在“百團大戰”后獨領風騷,“燒錢大戰”依然還是在各個行業里潛移默化地運行著,“有錢可燒,會燒錢”仍是獲客階段的最優定價策略,也是企業熬下去的競爭方式。

          目前在線教育行業的變現模式已經逐漸清晰,在線1V1、大班賽道已經實現規?;?,預計未來直播小班模型將逐步跑通和放量。

          很多人都期待著教育行業競爭升級——逐步從野蠻生長、瘋狂燒錢的階段過渡到形成寡頭競爭的階段?!暗侥菚r,在線教育就會回到理性階段,就能回歸到教育行業本質的競爭了?!睂τ谠诰€行業的“燒錢大戰”不乏樂觀者也這么期待著。

          最終局的“排位戰”已經打響了,留給在線教育企業的時間已經不多了,民眾期待一個依靠產品和服務體驗能最大化滿足用戶的好企業,但在此之前,好企業首先要做的,就是頑強地“活”下去。


          尾言

          在線教育不僅僅只有“在線”,還關乎教育。而教育的鏈條很長,一味的關注獲客量和現金收入只會不斷背離教育行業的初心。除了在明處的技術、師資、盈利模式之外,背面還有組織管理架構、運營效率和融資規模。

          當然,“商業的戰場”從來不是以一個“情懷”就能取勝的地方,但在這么一個體量已經達到了千億級別,且與人文息息相關的行業里,投資人和看客都應該沉住氣,給予各大在線教育企業更多的耐心,讓他們審慎行事和保持樂觀。


          本文來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
          国产免费一级无码a片